TABLE by GastroJoy #飲食台灣
經過Stay扎實法菜、Yoji Tokuyoshi和魂義菜的洗禮,TABLE在5月換上了西班牙料理 SupperClub by GastroJoy
2017年採訪過GastroJoy位於內湖辦公大樓的本店,撇開菜色不談,對於店家敢玩、捨得玩的試圖帶動餐飲風向的想法很是欣賞。
如今本質不變,把TABLE的fine dining變成fun dining。880(午餐)、1800(午晚餐),價位不高,然而吃完撐到不行,每道菜都適合sharing、當下酒菜來吃,而在飽足背後,可以探究兩件事情。完整食記隨後刊出。
1. 關於CP值:其實我好擔心邱老闆為了迎合消費者追求CP值的心理,弄出這麼驚人的價位。使用的好食材、料理的繁複工序,更遑論101天價般的租金,到底要賺什麼?或否養壞消費者胃口,讓大家持續追求物超所值,而忽視物有所值?
2. 當天相當驚訝的是,隨口問了年輕駐店主廚蔡承蒲ㄧ些問題,年紀和我相仿的他,講起料理滔滔不絕,和三位名廚共事多年後,他長出自己的主張。這讓我想到上週的GQB講座——我們能不能不要再談國際化、台灣在地化?與其發狂似的探究台灣味,搞出法皮台菜、北歐風格台灣食材料理,我們能不能在技術上,使用台灣自己的原生手法,在素材堆疊上不再刻意炫台灣食材,而且在行銷上不要再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台灣味、為台灣發聲?